1)第三百四十七章 弘治六年_大明求生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一年整个大明上下,都在整理河道,修理各种水利,疏通大江小河,这样的景象似乎也是章子俊穿越以来所做的各种各样事,总算在弘治六年爆发出来了,首先是三样高产作物带来的红利,虽然发生的有点晚,却实实在在缓解了大明的饥饿,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,也跟章子俊历年来提倡个人卫生、食品卫生、医疗保健不无关系,繁荣的商业及各种大小的制造作坊,改变了以往的小农经济模式,大明朝出现了工业资本的萌芽,有相当一大批无地的百姓,成了最早一批依靠在工厂、采矿、作坊打工挣钱养家的居民。

  在西北的平安镇、山东的郓城、江南的苏松都是工坊林立,大批这样依靠做工就能养家糊口的人家,过上了稳定安居的日子,这样的人群有别以往的传统手艺人,目前许多有实力的“大东家”效仿平安镇工坊的做法,让其有免费的住房居住、兴办免费的学堂、还有免费的医馆专门提供给了自家做工的工人,逢年过节还有专门的吃食发放,其曰,职工福利。

  弘治五年(1492)七月,黄河在张秋(山东阳谷东)决口,水入运河,夺汶水入海,漕运遂绝。朱佑樘诏命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,集民夫十五万疏浚黄河故道,堵塞决口,但未完工陈政卒。吏部尚书王恕推荐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才识堪任,于是皇帝于弘治六年正月擢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,前往治理。弘治七年五月,皇帝又遣宦官李兴、平江伯陈锐与刘大夏共治张秋决河。当时黄河水势湍悍,决口处宽九十余丈。刘大夏先治上流,分别开新河浚旧河将水导入黄河道及淮河,而于决口处筑水坝,且合且决,随决随塞,昼夜不息至是年十二月工成。

  皇帝遣行人前往慰劳,并改张秋名为“安定镇”。起先是改张秋名为“平安镇”的,后然才发现平安镇已经有名了,这才改名为安定镇。

  刘大夏上言说:安定镇决口已塞,黄河下流已治,运河已通。但必须修筑黄陵冈(河南兰考东)河口之堤,使黄河上流南下徐淮,方为运河久安之计。乃于弘治八年正月筑塞黄陵冈等七处河口,于是黄河河势复归兰阳(河南兰考)、考城(河南民权北)、经归德(河南商丘)、徐州入运河,会淮水东注于海。又于黄河沿岸从胙城(河南延津北)至徐州筑长堤三百六十余里,又从于家店(河南原阳东)至小宋集(山东曹县西)筑堤一百六十余里,大小二堤相翼,黄河始全入于海,北流遂绝,溃决之患始息。徐贯经理苏湖水利

  随着人口增加,以往的居住设施当然不能满足需求,其中治理水利成了当务之急,黄河年年决口年年治理,运河淤堵不畅,自前年开封黄河决河完工后,遂自山东沿运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ing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